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坊第二天:寻找大熊猫踪迹

教席秘书 UNESCO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 2023-02-22

103日,工作坊进入第二天。上午9时,工作坊全体师生来到卧龙邓生沟,开启辨识大熊猫栖息环境的植物类别、动物足迹及其生态环境的历程。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巡护员何涛和明猛的带领下,工作坊学员攀越邓生沟的山地小径,传授辨别熊猫等各类动物活动踪迹的方法,包括食物环境、类便特征等,同时也为大家分享保护区巡护员的日常巡护故事、红外相机安装与使用技巧以及野外生存知识与技能等相关内容。


工作坊全体成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邓生沟生态体验基地前合影

卧龙邓生沟极大地保留了原始森林的山地和流水风貌,遍布大大小小熊猫、水鹿、羚牛等各种野生动物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在导师的指导下,工作坊的学员们学习观察辨析前方的树枝与地下的动物脚印,学习红外相机的操作与使用,不断根据何老师的讲解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在这极具互动式和体验感的过程中,将问题逐层深化,提出了:“为什么要分析大熊猫的粪便”、“为什么红外照相机要拍摄全景”、“游客活动会给当地包括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生活带来什么问题”等问题与思考,为创意体验自然教育产品设计组和熊猫栖息地中英文解说词组的小组任务提供思路。


学员们在传阅红外照相机


由于邓生沟的纯海拔落差接近五千米,地形和植被呈现出地带性变化,游客容易迷路,独自闯荡自然保护区的危险性极高。因此,何老师的自然教育还包含了野外安全教育的内容,工作坊学员们也先后就“迷路了应如何向搜救员描述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在野外取水饮水”展开提问。在何老师的耐心解读下,工作坊学员们亲自参与了野外用水的辨别和取用过程,也收获了满满的野外生存小技巧,通过双脚丈量邓生沟的崎岖山路,自然教育教材编写组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掌握野外生存、求生技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邓生沟保护站监测部主任何涛回答大家的提问


了指导同学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坊任务,工作坊邀请了吴滔教授和郝小斐副教授分别就“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保护地文创产品创意与设计”两个主题进行了主题讲座分享。


在“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讲座中,吴滔教授从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切入,聚焦到历史气候的研究视角,分享了历史气候的研究方法、研究原理及研究成果,多角度分析了气候变迁对生物的生存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听了吴滔教授的分享,学员们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有了更为宏观的把握,从多学科的角度丰富了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拓展了思维模式,并且在讲座的基础上,师生结合当下时事对自然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展开了更深入的讨论。


吴滔教授正在给大家进行“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讲座


工作坊学员们正在认真听讲座


在“自然保护地文创产品创意与设计”的主题讲座中,郝小斐副教授与学员们分享了文创产品创意与设计的原理。通过“功夫熊猫”、“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等丰富的案例,郝小斐副教授深入浅出地与学员们分享了符号学与格式塔理论。从现象深入到理论,学员们积极互动,深入思考,从文创产品的创意实践中把握理论的内涵,夯实了文创产品设计的理论基础,激发了文创产品设计的巧思,为日后自然保护地资源的活化做好铺垫。


郝小斐副教授正在给大家进行“自然保护地文创产品创意与设计”讲座


经过两天的深入实地调研和讲座分享,学员们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各个小组就各自的主题展开了讨论,推进了创意产品方案的设计。及时交流,思维碰撞,相互促进,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都收获匪浅,其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组在郝小斐副教授的启发下,有了较大的进展。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组学员在会议室展开讨论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组的学员表示,本次讲座向他们介绍了完整的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启发他们应当以设计理念为起点,结合当地的资源、文化概念,去思考如何从现实环境去提取元素和社会背景的文化概念,使得产品能够从当地的形象宣传直接联系到产品,并最终将其可视化、落地化。

 

熊猫栖息地中英文解说词组正在讨论解说方案


邓生沟典型生态景观

邓生沟典型生态景观

邓生沟典型生态景观


注:本文中所有照片均来自工作坊摄影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